專營標籤貼紙,標籤機,條碼機,傳真機,條碼貼紙
    關於我們   標籤資訊   最新訊息   常見問題   條碼貼紙規格列印測試   聯絡我們
最新訊息 > 逸思醫療:逸思爭流,高品間出|中經創業榜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3714174561694942&wfr=spider&for=pc"

經濟日報發布時間:18-10-0808:15經濟日報社上圖 逸思醫療產品展示廳一角。左圖 逸思醫療生產車間一角。本報記者 佘惠敏攝南北朝時期作品《棋品序》中寫道:“是以漢魏名賢,高品間出,晉宋盛士,逸思爭流。”這句話也是上海逸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名稱的由來。2011年11月份,當時只有38歲的聶紅林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創辦了逸思醫療。在他看來,“逸思”即飄逸、靈動的思維,寓意著創新。他希望通過持續的、高價值的創新打造高品質的中國醫療器械品牌,以“逸思爭流”的氣勢實現“高品間出”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正在變成現實。創業6年多來,逸思醫療已經申請近70項專利,其中包括中國發明專利21項、國際專利31項;申請商標33個,其中國際商標12個;公司主營產品已進入全國300多家醫院。“逸思醫療已經在微創外科領域構建起4大產品線——吻合產品線、能量產品線、腔鏡系統產品線和外科支持產品線。依托這4條產品線,我們可以提供完整的腫瘤微創外科手術解決方案,打造數字化的遠程一體化腔鏡手術室。”上海逸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聶紅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逸思醫療今年的全球銷售收入已突破1億元。“這些銷售收入基本都是第一個產品線——吻合產品線所貢獻的,另外兩個新上市的產品線在今年年初才啟動技術推廣,預期下半年會逐步實現穩定的銷售收入,今年有望成為一個豐收年!”打造醫療器械高端品牌聶紅林的創業夢想是“打造中國醫療器械領域的華為”,這個夢想與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現狀密切相關。目前,我國醫療器械企業已經超過1.6萬家,但行業集中度低,多仿制、少創新的情況比較普遍,四分之三的產品都是中低端產品。從全球范圍來看,排名世界前25位的醫療器械公司銷售額合計占全球醫療器械總銷售額的60%,其余所有醫療器械公司只能分食余下的市場份額。“逸思醫療主攻的疾病領域是目前致死率排名第二的腫瘤疾病。這個領域的醫療器械九成以上依賴進口,個別產品甚至接近100%。”聶紅林說,自己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不少高端醫療器械在中國市場上的售價高達美歐等國家市場的5倍以上。“我們希望通過創新,建立起中國自己的高端品牌,引導相關器械價格降至現有價格水平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在創辦逸思醫療公司之前,聶紅林曾經是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高管,有高薪、期權傍身,發展空間也不小。不過,這一切都沒能阻止他創業的熱情。創業總是艱難,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創業更是難上加難。志存高遠的聶紅林一開始就沒打算“跟風”做歐美企業的仿制品,他要做的是可以與這些品牌競爭的高端品牌。“為推動產品最終進入全球市場,必須規避國際醫療巨頭的專利池,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全面開展自主創新,且所有創新一定要有明確的臨床價值,最好能比進口產品更好地滿足臨床手術的需求。”既要有創新技術,還要比進口產品更好用,逸思醫療的研發目標何其困難!聶紅林將第一個目標瞄準了腫瘤外科的微創手術器械。在腫瘤微創外科領域,有一種形似手槍的器械,學名為“腔鏡吻合器”。這也是逸思醫療公司研發的第一款產品。做微創手術時,醫生先用超聲刀“暴露”腫瘤“真容”,再使用腔鏡吻合器將其切除,并在傷口上同時打上6排鈦釘,減少流血。這種方式比以往的手工縫合有更強咬合力,患者損傷小、恢復快。在技術創新設計與驗證階段,100萬元啟動資金就花光了。“幸運的是,我們正好在這段時間內完成了關鍵技術驗證,獲得了正面評價,而且還開發出一些關鍵零部件,產品雛形初現。”聶紅林說。但接下來的遭遇差點令企業夭折。聶紅林回憶說,對于還沒開發出完整產品的初創企業來說,融資本就異常艱難。逸思醫療在A輪融資取得順利進展的時候,還被一家競爭企業盯上了。競爭者想通過訴訟的方式將其融資扼殺。訴訟期內,公司銀行賬號及資金均被凍結,幾家接近達成協議的知名投資機構被嚇退,其他機構也處于觀望狀態。為了籌措運營資金,聶紅林不得不將自家的房產抵押給銀行,這才勉強將企業從資金鏈斷裂的懸崖前拉了回來。10個月后,競爭者敗訴,逸思醫療終于從泥沼中脫身。“對自主創新的堅持使我們在競爭中毫發無損,這場波折之后很快就與國內著名投資機構達成了投資協議。”聶紅林說。聯合創新“接地氣”醫療器械的研發離不開臨床經驗。“外科醫生在大量臨床手術實踐過程中,更容易發現現有手術方式和器械設計的不足,這是醫療器械領域技術創新的靈感源泉。國產醫療器械產業要想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與臨床醫生緊密合作、聯合創新是最有效的路徑之一。”聶紅林說。有鑒于此,逸思醫療不僅與醫生頻繁溝通,還直接邀請臨床醫生參與創新研發,并與在聯合開發過程中作出重大貢獻的醫生共享發明專利成果。為此,聶紅林設計了多種盈利分紅模式。參與創新的臨床醫師等專家既可以通過一次性轉讓知識產權使用權獲得收益,也可以技術創新成果入股持有公司相應股份。腔鏡吻合器就是這樣誕生的。當年,上海瑞金醫院前副院長、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鄭民華的團隊直接參與了研發工作。他們首先找出了當時國際通用的腔鏡吻合器的三大缺點。其一是轉角小,當年的國際通用款只有42度的旋轉角度,且彎度不夠;其二是需要雙手操作,這意味著主刀大夫“無手可用”,很多工作只能靠助手配合完成;其三是鈦釘容易彈開。鈦釘是目前已知用在人體中最安全的金屬材料,經常被用作骨科關節材料和外科縫合中。但傳統吻合器的鈦釘多呈較平直的類矩形形狀,人體組織張力過大時會崩開,造成術后二次風險。針對這些問題,逸思醫療團隊與醫生團隊等通力協作,將其一一破解。全新的腔鏡吻合器有全球首創的60度超大轉角,可以讓手術刀“抵達”更低的切割部位;可單手操作,使主刀醫生可以同時操作不同器械;將鈦釘的成釘形態改為圓弧形,可承受更大的組織張力,止血效果大大提高。2013年,鄭民華使用這款腔鏡吻合器為近百名癌癥患者解除了病痛。對這款自主創新的新型醫療器械,鄭民華的評價是:“性能與進口產品相當,止血效果優于進口產品。”2015年,逸思醫療在全球市場上正式推出其腔鏡吻合器產品。在歐洲權威檢測機構SGS開展的對比測試中,逸思醫療的產品縫合強度比進口同類產品高10%,鈦釘成型不良率不到進口產品的30%,最終以極大優勢勝出。接地氣的研發模式使逸思醫療一舉成名,其做出的高端醫療器械也拿到了走上全球舞臺、參與國際競爭的寶貴門票。如今,逸思醫療各項產品都采用了這樣的創新模式研發。“我們建立起逸思智庫,將國內外醫師、工程師和公司研發團隊都納入進來。公司會對臨床專家提出的技術創新方向或方案開展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然后申請專利、加工樣品、交給醫生開展臨床研究,臨床研究成功了就可以產業化了。”聶紅林說。推動微創醫療普及在開發新品時,聶紅林瞄準的是全球高端水平;在推廣新品時,聶紅林則更希望創新之光能惠及最基層的群眾。“逸思醫療要做廣大患者用得起的高品質微創外科產品,讓更多患者有機會接受、有能力承擔先進的微創外科手術。”聶紅林說。傳統外科手術、放療、化療、熱消融手術、微創手術是目前腫瘤治療的幾大常用手段。權威統計數據顯示,腫瘤微創手術的成本比傳統手術低20%,只占放化療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且手術切口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康復快。但是,在我國只有不到10%的腫瘤患者有機會接受微創手術治療。逸思醫療的努力為改變這一情況打開了突破口。在2017年浙江省醫療器械招標過程中,逸思醫療獲得了與國際醫療巨頭同時投標的機會,國際醫療巨頭首次主動一次性降價30%,這在國內此前的省級招標中還從未有過。最終,逸思醫療中標。由于在多項核心性能指標上實現了對進口同類產品的超越,逸思醫療成功打破了國際巨頭的壟斷,有力推進了腫瘤微創外科器械國產化,目前其產品已經進入國內100多家三甲醫院。聶紅林的目標還不僅于此。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小城市居民癌癥死亡率更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身邊的腫瘤診斷與治療能力”。按理說,微創外科手術應該是腫瘤治療領域的“常備軍”,但實際上,有能力做微創手術的醫生并不多,尤其是在基層醫院里,專業人才匱乏情況更加嚴重。2017年,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逸思醫療與媒體共同發起了“321項目——地/縣域醫院腫瘤防治適宜技術推廣計劃”,計劃3年內在全國建設20個臨床示范培訓基地,在至少100個地級市或縣域醫院推廣普及腫瘤微創外科手術技術,提高基層醫生的腫瘤外科技術水平。聶紅林介紹說,逸思醫療已經為腫瘤微創外科技術的基層推廣做好了準備。目前,公司可提供腫瘤微創外科手術所需的完整醫療器械解決方案,其技術指標與進口同類產品相當,設備價格可降低30%,耗材價格可降低20%。這將大大降低腫瘤微創技術普及成本,讓更多患者能夠以更合理的價格接受先進的腫瘤微創手術治療。造福社會的理想與堅守創新的精神為逸思醫療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2015年下半年,產品剛剛投放市場,當年銷售額就超過400萬元;2017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億元。“我們堅信,創新創業既需要理想信念支持,也需要艱苦奮斗才能實現。我們逸思醫療的7位高管,有人來自國際醫療巨頭,有人來自國內知名企業,超過一半的高管年薪降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不過,我們都不后悔。”聶紅林說:“我們甘愿舍棄高薪和舒適的工作環境,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肩負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創業者。我們的夢想就是要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打造高端國產品牌,造福患者。作為夢想的鑄造者和建設者,放棄一些個人利益又如何!”創業者說為推動產品最終進入全球市場,必須規避國際醫療巨頭的專利池,這意味著必須要全面開展自主創新,且所有創新一定要有明確的臨床價值,最好能比進口產品更好地滿足臨床手術的需求外科醫生在大量臨床手術實踐過程中,更容易發現現有手術方式和器械設計的不足,這是醫療器械領域技術創新的靈感源泉。國產醫療器械產業要想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與臨床醫生緊密合作、聯合創新是較有效的路徑之一(經濟日報 記者:佘惠敏 責編:劉辛未)

關鍵字標籤:褥瘡墊體驗